最近关于税收的消息特别密集股票配资公司开户网站,大家应该都刷到过。比如房东税,以后租房要严格要求线上平台备案,房租收入得按规定征税;还有国债、其他金融债券的投资收益,以及境外的投资收益,都要纳入征税范围。
电商平台也有了新规矩,商家卖了多少货,数据要跟税务机关打通,做到透明可查,税收执行上会收得更紧。除此之外,各行各业都在清缴历史欠税,退税环节也多了严格稽查。
这些消息堆在一起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“是不是缺钱了”。但咱得先澄清一个关键问题:上面说的这些税收,不是现在才定的新规矩,早有法条写得明明白白。
以前的情况是,法条虽严,但执行上有弹性,会留有余地,给民营经济、企业和个人留了一定的 “灰度”—— 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但真要严格执行,也完全有法可依。
拿两个常见的例子说,炒股赚的钱、银行存款的利息,法律条文里早就规定了可以征税,只是一直实行 “暂免” 政策。
大家得注意,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的 “暂免”,都是特殊情况,随时恢复征税才是常态。而这背后最核心的变化,是经济从增量时代转向了存量时代。
以前靠土地财政就能撑住不少支出,加上经济一直在涨增量,就算有些税收没严格收,增量也能补上那些 “抬抬手” 减少的税收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,土地财政难以为继,新的增量又不好找,增量已经不够覆盖日渐增长的支出,只能向存量要效益,所以税收执行才会一步步收严。
弄明白政策背景,接下来就得想:谁是税负最后的承担者?直白说,特别穷的人基本涉及不到,特别富的人早有安排 —— 他们有技术能力,也能做全球资产配置,能避开不少压力。
剩下的,就是那些有一定资产、有一定收入,但又不上不下的广大普通人,这部分人最容易直接扛住税负。
就说房东税,看着是收房东的钱,但你觉得房东会自己扛吗?房东买房有成本,不管有没有房贷,投入的本金都有机会成本 —— 这笔钱如果投去别的地方,可能会有其他收益,现在砸在房子上,单靠房租回血本就不容易。
这两年房价又没什么起色,房东根本没能力自己承担新增的税负,最后这笔钱大概率会刚性转移到租客身上。而租客能承受多高的房租和税费,又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收入能力,收入没涨,负担却加重了。
再看企业用工成本,表面上是企业的事,但最后还是会落到劳动者身上。企业税负或用工成本上去了,要么降薪控制支出,要么裁员减少成本,不管哪种,劳动者的收入或岗位都会受影响。
有人可能会说,开公司的、当房东的就不能多承担点吗?但对他们来说,经营有成本,也有自己的底线 —— 能承担就继续做,承担不了就只能退出市场,最后还是形成了负担转移的链条。
其实所有税收都有成本和代价,也有相应的收益。但大家更关心的是,税收收上去的钱用在了哪里?税收的成本和产出能不能公开透明?纳税人是不是应该参与到这些决策里来?
要知道,征税的最大动力和纳税的最大动力,本该是合二为一的 —— 明确 “拿钱为谁办事”,大家才会愿意主动交钱。
与此同时,制度和规则的可预测性也很重要。大家得能清晰判断政策的边界,知道自己该交多少税、哪些行为符合规定,而不是总觉得政策 “没个准头”。
税负从来不是单方面施加的东西,“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” 不是一句空话,税收的收和支、留和免,也该有纳税人的参与。
现在咱们的纳税人意识还比较薄弱,这不是说大家不想纳税,而是很多人只知道要履行纳税义务,却没意识到自己还该享受对应的权利 —— 比如参与税收使用的决策、了解税收的去向、享受税收带来的公共服务收益。
纳税人意识的成长,必然是义务和权利同步的,既要愿意交钱,也要能 “说了算”,这才是税收的关键所在。
总结来看,近期税收执行趋严,是经济从增量转向存量的必然结果,不是凭空加税。但更值得关注的,是税负最终落在了谁身上,以及如何让纳税人从 “被动交税” 变成 “主动参与”—— 只有让大家看到税收的用处、能参与决策股票配资公司开户网站,才能真正形成 “纳税 - 受益 - 再纳税” 的良性循环,这比单纯收紧执行更重要。
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